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今年以来债券违约规模创近八年来新低 环球快播报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近期以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也对中国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不过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当前经济修复结构分化凸显,需求仍较为疲弱,内生动力不足。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式复苏态势,一季度改善略超预期,但较常态化水平仍有距离,尚未能够达到推动资产负债表完全修复的程度。”5月23日,中诚信国际董事长兼总裁闫衍在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表示。
【资料图】
闫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复苏,预计全年GDP增速或有望达到5.7%左右。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继续延续放缓趋势,但在经济修复基础仍不够牢固的背景下,结构性信用风险仍需关注。“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企业融资结构分化态势明显,需持续关注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关注尾部发行人风险释放压力。”
当前经济修复呈现五个特征
对于当前经济修复状况,闫衍认为,总体来看呈现出五个特征:一是经济结构性复苏,修复动能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和消费;二是需求端修复总体偏弱,投资主要依赖基建,消费明强实弱,出口下行压力仍存;三是供给端修复呈现“服务强、制造弱”的特征,制造业改善相对滞后;四是复苏内生动力不足,主要靠政策性因素的支撑,呈现出“强政策、弱市场”特征;五是宏观经济虽持续修复,但微观主体预期依然处于低位。
与此同时,闫衍指出,后续仍需持续关注经济回暖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剧,需要关注欧美银行破产危机的后续影响。
第二,微观主体谨慎性动机较强,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仍需时日。其中,企业部门融资扩张主要依托政策支持下的信贷增长,民营企业加杠杆的动力依然不强,居民部门扩表意愿不足,存款增速显著高于贷款增速。此外,M2同比增速与社融存量增速、M1同比增速之间存在“双剪刀差”现象,说明微观主体谨慎性动机之下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依然不够通畅。
第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供需结构性失衡较严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要素市场的改革尚不充分,垄断性相对较强的上游行业占用了较多要素资源和利润分配,对下游形成挤压,加剧了供需结构性失衡。
第四,经过一季度的需求释放,四月份房地产复苏进度放缓,并且其延续修复的可持续性尚待观察。特别是当前房企资产负债表没有充分修复,地产企业“回款-拿地-开工-交付-销售回款”循环仍不顺畅,企业拿地及新开工的能力和意愿仍不足。
第五,过去三年的疫情冲击导致债务风险再度高位上行,微观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主体中投机性及庞氏融资者比例或进一步提升,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上升,地方偿债压力较大,仍需持续关注宏观债务风险对经济修复的制约。
“继续抓好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避免地产大幅走弱引发资产负债表收缩风险和风险超预期爆发引发资本市场波动。”谈及政策建议时闫衍提到。
债券违约规模创近八年来新低
在经济复苏背景下,闫衍介绍,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是得益于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债市风险化解及防范力度的不断加强,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债券及主体数量持续下降,新增违约规模创近八年新低。据中诚信国际统计,今年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合计违约规模不到5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65%,创近八年来同期水平新低;新增违约发行人数量进一步下降至3家,同比减少2家。
二是债市“展期热潮”仍在持续,新增展期债券数量和债券规模同比均大幅增加,相关债券展期期限有所拉长。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已确认展期债券本息规模合计超过355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共涉及债券39只,相关发行人18家,依旧以房地产发行人为主。
闫衍表示,在当前防风险政策托底、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降低房企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债券展期情形接受度有所提升,展期期限亦随之有所延长。但是由于目前展期债券到期兑付比例仍然较低,且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发行人均在违约前采取过展期措施,流动性风险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部分展期债券最终仍发生了违约。“后续还需要密切关注展期债券相关发行人基本面修复情况,警惕信用风险延后释放。”闫衍认为。
三是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仍存,多数发行人经营及盈利修复存在不确定性,需关注尾部城投和弱资质房企信用风险释放。闫衍表示,当前经济修复结构并不均衡,微观主体亏损面扩大趋势虽有缓解,但企业营收和利润降幅依旧较大,部分发行人基本面修复仍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财政走弱,地方财力下滑,城投企业现金流回款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分化态势更为显著,无论销售还是融资情况,国有背景房企表现相对较好,而尾部房企普遍未显著改善,行业内信用资质及流动性表现呈分化态势,民营房企依旧是年内发生违约和展期事件的主体,信用风险持续释放。
“不过,房地产行业在经历2022年的一轮风险出清后,行业信用基本面触底,信用风险出清已进入尾声,引发新一轮大规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较小。”闫衍认为。